今年3月,中国科研团队在周代女性化妆品中首次发现植物精油,这一考古研究发现不仅为我国古代化妆品生产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也彰显了植物资源应用到化妆品领域的重要历史价值,为植物化妆品的发展追溯到新定义,以及新的研发角度。

植物用作化妆品原料由来已久,传统提炼的应用实践为植物研究成果转化为化妆品奠定了基础,生物转化技术、化学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又赋予植物化妆品新的时代内涵。

传承植物化妆品的开发应用是呈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方式,在文化上创新是延续其源远流长的根本。

开发多元功能植物资源应用占比高

基于其安全性及功效性得到科研界和消费市场的认可,植物提取物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饮料等领域。在化妆品行业,开发植物资源活性物质、研制纯天然化妆品已发展成最活跃的主题之一。

从原料上看,植物原料中的成分众多,多种成分协同能起到增效作用,其有效、环保等特色符合化妆品可持续的发展趋势。从产品开发上看,植物原料来源丰富,其背后的文化色彩浓郁,为化妆品企业的研发创新开拓新思路。

《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2010年版)》共收录15649种原料,其中1/3是植物原料。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草药等特色植物的开发是我国植物化妆品的独特优势。目前,我国公布的8980种化妆品原料当中,植物原料占2000多种,占比近四分之一。

作为活性成分配制的化妆品,植物化妆品克服了传统化妆品依赖化学合成物的缺点,其天然组分更容易被肌肤吸收,产品的安全性、功效性尤为突出。得益于微胶囊技术、植物发酵、提取技术等生产工艺技术,化妆品中植物成分的化学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及皮肤渗透性都得到极大地提高,达到多样化的皮肤美容效果。

除了补水保湿的基础护理领域,植物提取物还在抗衰老、防晒、祛斑美白等功效护理领域均有应用成果,满足消费市场对化妆品安全、天然、健康的诉求。

“植物”主流趋势明显行业标准规范化

媒体、企业以及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为植物化妆品奠定了市场基础,疫情也加深了消费者对安全、健康的反思,植物化妆品成为化妆品行业的热点。

一方面,化妆品中添加的植物提取物含有酸、多酚、黄酮、生物碱等成分,而这些成分在研究中多次被证实具有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可视的功效;另一方面,植物化妆品的天然属性契合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绿色消费”的理念,有利于构建可持续的生态市场。

但由于化妆品成分的市场教育未能深入渗透,被视为“向消费者讲述产品故事”的植物成分,往往充当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概念成分,在产品的功效宣称上夸大其作用,作为核心成分的化工合成类化学成分“隐藏”在成分表内。随着消费者对化妆品成分认知越发理性,在消费需求的推动以及开发应用机理的支持下,植物科研成果向化妆品转化的体系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植物成分承担重要的功能性角色。

在植物成分重要性凸显的环境下,行业需要维护植物原料市场的秩序,规避从源头上“犯错”。继1月22日发布《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征求意见稿)》,1月26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了《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已使用目录”),不仅对《已使用目录》进行增补和规范修订,还增加了原料最高使用量信息,化妆品原料生产及研制环节将得到全面管制。

面对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植物化妆品,国家颁布了配套法规文件。《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化妆品行业进入了全面整顿的新时期。在管理部门层面,植物资源的质量监管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根据理化指标和功效指标的验证,化妆品植物原料的生产企业在建立原料筛选及配方设计体系上得到标准化管控。

集百家智慧,“植”引未来

植物化妆品将迎来持续增长的前景,在红海中突出国货品牌的优势尤为重要。

为深入贯彻《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积极响应国家开发研究特色植物资源化妆品的号召,4月23日,《美妆头条》新媒体将于广州逸林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植引未来——首届植物化妆品论坛”,论坛由诺斯贝尔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冠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养颜产业分会以及大湾区美妆产业联盟协力支持。

届时,会议将邀请到美妆行业知名品牌、代工厂、原料研发工程师、植物化妆品专家、大学教授、行业协会等嘉宾,共同探讨植物化妆品领域的研发新技术、应用新成分、市场新趋势,通过阐述植物化妆品系统性开发思路,为该领域的研发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除此之外,现场将聚集品牌、工厂、原料企业,从产业链多端着力,深入专研植物护肤、植物彩妆等多品类课题方向,多维度触达植物化妆品的价值端点。

在规范化的行业氛围中,化妆品中的功效型植物原料是决定化妆品科技含量的核心因素之一,从定性概念到科学定量概念的思维转变是引导植物化妆品研发的关键。未来,植物化妆品的市场该如何发展,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突破?或许能在首届植物化妆品论坛找到答案。